7月,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气温逐渐攀升,在大坪场镇完小的一间教室里,黑板正中央的国旗画得有些歪斜,周围的彩色粉笔字挤得密密麻麻:“徐老师不要走。”班长小屈站在讲台上,双手捧着一张手绘奖状,上面写着:“徐老师因同学们喜欢她,所以被评为天下好老师。”这是三(2)班的孩子为一位支教老师准备的告别礼物。
这位孩子们口中的“天下好老师”是00后的西部计划志愿者——苏州大学第26届“惠寒”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徐夕然。她就是最近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的“纸条老师”。
徐夕然刚刚结束了她在大坪场镇完小为期一年的支教。过去一年,她担任三(2)班47名孩子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。
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,她之前对西部教育的想象与现实有着巨大落差。刚到学校时,她发现许多三年级的孩子连拼音都认不全,方言障碍让日常沟通都变得困难,“更让我意外的是,不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低于我的预期”。
最初的挫败感很快转化为行动:她从拼音重新教起,每天课间操空闲时间听写,放学后留下基础薄弱的孩子辅导。其间,她逐渐意识到,要融入这里,一点点改变,她开始试图走进乡村孩子的心里。
“农村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,他们需要被‘看见’,需要有人告诉他们‘你很特别’。”于是,她开始尝试这种“秘密通信”的方式,将鼓励和爱意悄悄塞进学生手中。
展开剩余72%班长小屈放学后第一时间与家长分享了小纸条的惊喜。那天午休时,他轻声提醒嗓子沙哑的徐老师注意休息。第二天,他在课本里发现了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,“我最好的小班长:这半个月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你……”落款是“爱你的徐老师”。小屈反复打开纸条看了又看,生怕弄皱。
“爱你的徐老师”出现在徐夕然给每个学生的小纸条的落款处,不一样的是,纸条的开头和正文她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写针对性的内容,如“眼睛大大的×××”“我的小含羞草×××”“安静公主×××”,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,她早已在心里默默记下了每个学生的特点,坐在支教的宿舍里一笔一画地写满整张纸,再趁做眼保健操或者午自习的时候悄悄地放在孩子们桌子上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老师写的信,像秘密一样。”小屈腼腆地说。后来,他主动让妈妈买来课外书,每天坚持练字,“徐老师鼓励我‘多读多听多思考’,我想做到,以后我也想成为徐老师那样的人”。
除了学业上的帮助,徐夕然更注重孩子们的心灵成长。班里有一个语文成绩一般的男孩小江。小江是一个留守儿童,性格内向,平时几乎不与人交流,在语文学习上也缺乏自信心,徐夕然一直想找机会鼓励他。
一次小江诚实地完成默写作业,徐夕然当众表扬了他,并送给他一支红笔。“很多同学会抄写应付作业,但小江真的自己默写,不会的就空着。”徐夕然说。
这个小小的肯定改变了小江的学习态度。此后,小江从未拖欠作业,甚至主动跟老师交流:“老师,我没写上是因为您讲得太快了,下课您再跟我讲讲。”学期末,小江攒够奖励章换到一张奖状,徐夕然万万没想到,这个平时“慢吞吞”的内向男孩,领奖时竟“噌”地弹起来。除了分数,徐夕然更欣慰的是小江“敢表达、有期待了”。
徐夕然了解到,班里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,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。“很多老人带孩子基本就是保证孩子吃饱穿暖,根本没精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。”徐夕然说。
“这些孩子太需要直白的爱了。”徐夕然说。她发现,当自己毫不吝啬地表达“你很棒”“老师相信你”时,孩子们眼中总会闪现出惊喜的光芒。这种看似简单的正向反馈,恰恰是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最稀缺的。
令徐夕然意外的是,在给予爱的过程中,她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感动——当班里的小刘说她是像花儿一样的老师,当平时很害羞的小符在她走时一个人追上她只为再跟她道一次别,当孩子们在给她的小纸条中写着“第一天我们像陌生人一样,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”,她也体会到了那种被纯粹爱着的幸福感,这是任何物质回报都无法比拟的。
在大坪场镇完小工作了5年的少先队辅导员黄丽平眼中,以徐夕然为代表的志愿者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黄丽平也特别赞同徐夕然的“小纸条”教育法:“农村孩子表达能力有限,这种私密的沟通方式能真正走进他们心里。”
其实在本科期间,徐夕然就连续3年在暑期赴各地开展支教活动,她选择西部计划的初衷很简单:“每一年暑期支教后,我都觉得做得不够。”
接下来,徐夕然将回到苏州大学继续读研,她带走的除了孩子们的手绘奖状,还有一份宝贵的教育智慧: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,面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用真诚的爱与耐心去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。那些曾经让她手足无措的方言、简陋的教室、孩子们渴望的眼神,都已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,让她在黑夜中知道自己身在何处,为谁发光。
通讯员 周柳 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
(责编:张星秀、刘洋)
发布于:山西省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