厨房里的主角从来不是刀和锅,而是那一勺勺下去的味道。过去很多人拧开老干妈的瓶盖,贵州辣椒夹着豆豉的浓香能在小屋里旋着散开,白馒头、热面条便一下子有了灵魂。近几年,同一间厨房里却出现了另一种风景:架子上红红绿绿的包装、名称叫“味好美”的瓶子,颜色和图案怎么看都像国产,口味也颇合中式烹饪的节奏。有人笑说,这才是真正的“香料管家”。当2014年之后的一串变局不断发生,这场味觉之战开始有了输赢的分野,到2020年,“味好美”在中国的年收入被称达到377亿人民币,俨然攀至香料市场的高位。老干妈这边,2014年创始人陶华碧退休,把公司交给两个儿子后,口碑和数据都有明显起伏,2021年销售额一度降至42亿元。一个衰、一家起,背后其实是原料选择、生产方式、品牌身份与渠道变化的多重叠加。
身份游戏与心理落点
“味好美”是美国品牌,却在中国选了一副温厚的面孔:名字朴素不花哨,包装满是中国元素,产品线专门推出五香粉、鸡精等适配中式烹饪的调味。它早年其实做的是果酱,但进入中国后,深知要在餐桌上扎根,须先过口味门槛,再过文化门槛。多数消费者误把它当作国产品牌,不少家庭把这名字当作“国货”的自然延伸。这种“伪装”并非简单的换个壳,而是让品牌绕过外资常遇到的文化隔阂和消费偏见,顺势享受国货在本土市场的天然红利。2012年,它在华发布“中国流行风味预测”,用“走在潮流前面”的姿态,和厨师与家庭主妇们语境相通,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中式味觉的理解度。
展开剩余85%老干妈的身份却毫不暧昧。创始人陶华碧以贵州本地辣椒打天下,早年坚持那种带有土地气味的辣与豆豉的醇,一度是“下饭神器”的代名词。她的品牌没有花哨包装和跨文化装饰,靠的是一口咸辣香的直球。这种直球在消费者心理里是可靠的、可重复的。只是品牌的身份诚实,不代表后续的经营选择不会动摇口碑。2014年陶华碧退休,把公司交给两个儿子后,市场上出现的抱怨声与风味变化,开始削弱这份“诚实”的加分项。
原料选择与风味命门
味道的稳定,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原料里。陶华碧过去咬牙用贵州本地辣椒,明知产量偏低、成本偏高,却不愿意放弃那股足味的根。这个选择决定了老干妈的第一印象——豆豉饱满、辣椒厚重,泼在白米饭上,能把寡淡的主食抬起来。2014年她退休后,负责生产的小儿子李妙行为了节省成本,悄然将辣椒源换为河南、新疆等地。对于很多习辣的人来说,不同产地的辣,差的不只是辣度,还有香气的层次与回味的余韵。原料一变,开瓶时的那股醇厚不再,老顾客拧开瓶盖,闻到的多是调味剂堆出来的张扬,豆豉颗粒不如从前饱满,有人甚至直言“这就是普通调味酱”。在调味品产业里,原料产地和批次管理是风味稳定的命门,很多品牌以此构建“风味标准”。一旦标准松动,就像琴弦放了松,音色自然走样。
“味好美”的策略更像分众化的标准化管理。它在中国市场把五香粉、鸡精这样高频品类纳入体系,产品对中式烹饪的适配更精细,强调的是口味的可复制性和使用场景的覆盖。不同于老干妈的“单品之王”特质,它以更广的产品谱系严密包抄日常厨房,把“每道菜都有一个入口”的策略做成现实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能在不同菜式里找到某种稳定的味觉坐标,是一种安全感。
手工与流水线的纠结
很多人谈起老干妈的初期,会提到它靠手工酿制带来的风味差异。手工意味着小规模控制,意味着时间与火候的细致。一旦为了扩产而改为机器流水作业,风味的个性就被统一,细节也容易在标准化过程中被磨平。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,这叫“少了家的味道”。对企业而言,自动化意味着成本更可控、产能更可预期,但这要以风味标准重新确立为前提。没有标准就迁就产能,口碑必然被动。
“味好美”的强项在于它做的就是标准化的口味,并以工业化的方式保证稳定交付。这在中国调味品市场里是一种“规模优势”。其策略并不排斥个性,但更重视可复制的普适口感。这种取舍正好碰上了中国消费者厨房的节奏:快、稳、易操作。结果是,老干妈的单品记忆很深,但风味的起伏和口碑的争议让它的优势变得不那么稳。2021年,老干妈的销售额一度降至42亿元,市场份额随之下滑;“味好美”在2020年的在华年收入被称达到377亿元人民币,站上了香料赛道的前排。
包装话术与文化桥梁
在中国市场,包装不是花哨,是一种文化桥梁。“味好美”名字朴实,图案风格和颜色搭配充满中国元素,这些细节会在潜意识里把品牌定位拉到“本土”的一侧。消费者拿起它,就像拿起从街角粮油店熟悉的那类瓶子,不会先起戒心。这是外资品牌在本土化时常用的策略:先用视觉与语言打通文化通道,再用产品风味建立味觉通道。两条通道一旦贯通,就容易形成稳定的购买路径。相比之下,老干妈的包装从来不是卖点,它更像一个“朴素的承诺”。当承诺对应的风味发生偏移,包装的朴素反倒会让落差更明显,消费者回想起过去的豆豉与辣香,自然会更失望。
渠道之变与老牌求生
当风味被质疑、数据承压,老牌如何求生?陶华碧虽然在2014年退休,但在面对“味好美”的猛进以及老干妈自身口碑波折时,她拖着年迈的身体重新参与公司经营与管理。她明白,品牌真正能拉回消费者的,不是话术,而是回到那个最淳朴的时代——原料、工艺与诚意。为顺应市场环境变化,老干妈也走向了直播带货这种新的渠道。对传统食品企业来说,这是一次跨步:摄像机前的讲述取代了线下促销,流量与信任要重新建构。陶华碧亲自出镜,讲产品、讲制作流程,这样的直面沟通,在冰冷的屏幕背后重新建立了温度。虽然市场份额仍在下降,老干妈依旧维持着约20%的市场占比,在强敌与激烈竞争中,这份亮度不能算耀眼,却也不失为顽强。
制度与市场的科普补白
中国调味品市场的竞争,常被误解为“口味之争”。其实更底层的是供应链、标准与渠道的三角关系。供应链决定原料稳定性与成本边界;标准决定风味一致性与品控能力;渠道决定触达效率与品牌叙事空间。老干妈在早期赢在“独特风味+口碑传播”,供应链高度倚重贵州本地辣椒,形成了“产地-口味”的强绑定。好处是风味辨识度高,风险是弹性不足。味好美的路径是“多品类+标准化+本土化包装”,供应链弹性强,标准覆盖面广,渠道配合快。加上它以“国货面孔”进入,绕开了很多外资在本地遇到的心理门槛。
消费者心理也值得一提。近十多年,“国货”概念在中国逐渐形成强烈的情感联结,很多人愿意以购买表达身份认同。这种心理对品牌是加分项,但也需要真实的风味与质量来支撑。一旦“国货”的期许与产品真实表现形成落差,消费者的失望会转化为强烈的口碑反噬。老干妈过去代表的是“朴素而可靠”的味觉记忆,当这份记忆被原料与工艺变化打乱,“怀旧与现实”的矛盾更易被放大。味好美则巧妙把握了“国货心理”的温度,用“看起来像国货”的外观和“吃起来像中餐”的产品线,稳稳抓住了最广阔的家庭厨房。
媒体与旁证的回声
市场变化不会只停留在厨房里,也会在媒体上出现回声。企业管理类杂志曾以“老干妈‘老’了吗?”的视角发问,反映的是外界对品牌活力与转型的担忧。青年报关注“味好美发布‘2012中国流行风味预测’”,说明它在专业领域塑造趋势引导的意图。中国网曾以“低调的‘老干妈’陶华碧:不再管公司 两会又请假”为题,写她一度淡出公司事务,性格克制不愿抛头露面。这些报道虽然立场不一,但共同构成了两条路径的侧面:一个是老牌的自我修复与现实困难,一个是新来者的本土化与趋势话语。
再回到案板与灶台
归根结底,味觉是生活最诚实的判断。“民以食为天”,餐桌上的选择不会一直容忍解释。老干妈的优势在于它代表过一代人的辣与香,那种用贵州本地辣椒与豆豉酿出的醇,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有形有味。它的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份记忆与现代工业化的效率重新调和,并在成本与风味之间坚定站队。味好美的优势在于体系化的产品与本土化的表达,使它能快速进入家常菜的广阔场景。它的挑战也不小:身份的“伪装”在信息更透明的时代容易被识破,长期竞争仍需以持续的产品力与信任来巩固。
当陶华碧站到镜头前,用最朴素的话讲产品工艺,既是一次回望,也是一次重启。她过去坚持的贵州辣椒、手工酿制的味道,是老干妈曾经的护城河;她在退休之后因风味变化而被动回归,是一个老品牌在新秩序里自救的姿态。对面,“味好美”继续以五香粉、鸡精等中式适配产品拓宽边界,把“看得见的国风包装”和“用得着的厨房功能”组合起来稳固阵地。厨房里正在发生的变化,不是一家品牌的悲欢,而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再分配:同质化的日常、差异化的记忆、标准化的供应,以及情感化的认同,交织在一起。
这场比拼没有终点。消费者会在一次次拧盖与下勺中给出答案。谁能让那一碗饭重新“有味”、让那一勺下去不负记忆,谁就能在灶台前赢得下一次拥抱。而无论是老干妈还是味好美,站稳脚跟的关键,都不在于讲了什么故事,而在于真正做好了那一口——香、辣、准,且稳定。
发布于:上海市正规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